|
▲第五屆中國新興媒體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大會昨日在成都舉行每經記者張建攝
【編者按】技術不斷更新,社會快速更迭。新形勢下,媒體該走向何方?昨日(12月26日),由新華社與成都市政府主辦,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成都傳媒集團承辦的第五屆中國新興媒體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大會在成都舉辦,以深度融合&;跨界融合為主題,探尋新興媒體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的新思路與新路徑。
網絡空間已經從看不見的新大陸崛起為萬物互聯的新疆域,新的時代,媒體危與機并存。昨日參會的媒體從業(yè)者們達成了一種共識:跨界、跨地域的深度融合發(fā)展,是做大做強主流媒體的必由之路,媒體融合已經到了向縱深推進的關鍵階段。
事實上,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新興媒體集團正在成型。在傳媒重鎮(zhèn)成都,不僅大數據、云計算、數字金融等互聯網+代表行業(yè)在全國城市位居前列,科技服務、科技金融、網絡視聽、數字經濟、新媒體等以跨界融合、創(chuàng)新裂變?yōu)樘卣鞯男屡d業(yè)態(tài),也在不斷涌現。在科技與文化的助推下,成都傳媒集團這個立體多樣的傳媒矩陣已經形成,并在我國媒體格局中占據重要一席。
通過深度融合、跨界融合,成都傳媒集團已經壯大為擁有5報6刊、14個網站、14個客戶端、40個微博、60個微信以及八個產業(yè)業(yè)態(tài)承載的現代文化傳媒集團,拓展了多語種全球傳播陣地,形成了具有成都傳媒特色的現代立體傳播體系。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的聲音,成都傳媒集團正成為大國崛起之路的重要助推力量。
追逐創(chuàng)新有融乃大每日經濟新聞新媒體已服務4000萬+用戶
每經記者吳林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創(chuàng)新媒體傳播方式。每日經濟新聞也在不斷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變革,主動擁抱新技術、新趨勢,始終走在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前沿。
目前,每經已拓展成為擁有《每日經濟新聞》報紙、每經網()及每經英文網()、每經APP、每經官方微信及細分行業(yè)微信矩陣、每經官方微博及細分行業(yè)微博矩陣、海外新聞平臺等7大核心產品,每經研究院、每經智庫、每經會、每經IMC、企業(yè)推廣平臺云網客等5大智略平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主流財經全媒體之一。用戶數達到4000萬+,分布于全球205個國家和地區(qū)。
權威研究機構清華大學媒體融合發(fā)展研究中心發(fā)布每日經濟新聞-向新興互聯網媒體公司的轉型之路優(yōu)勢數據報告顯示:每日經濟新聞兩微一端一站的綜合影響力在國內主流財經媒體中位居第一位,成為財經全媒體建設的發(fā)展典范。2017年以來,每經先后獲得美通社2017最佳影響力媒體獎、新浪財經最具影響力財經新媒體獎等各類新媒體獎項14個。
目前,每日經濟新聞版本已全新上線,新增現場秀等多個重要功能,在全媒體融合探索方面又實現了重大成果。
現場秀是一套包含音、視頻和圖文形式的融合式新聞報道平臺,提供從素材采集到內容呈現、分享的端到端中央廚房式的采編解決方案。它是一種全新的新聞呈現和報道形式,是一種全網協(xié)同融合持續(xù)性報道,F場秀提供了創(chuàng)新的模板形式來提高整個流程的效率,大大降低了執(zhí)行成本。這些創(chuàng)新多媒體模板可以是:呈現記者與受訪者之間交流的采訪對話模版,支持圖文、音頻、短視頻等豐富載體形式;呈現記者或其他人物以時間為主線經歷的時間流模版;呈現記者或其他人物以地點為主線經歷的空間轉移模版;針對大型峰會的主旨演講、圓桌論壇模板等等。
每經小強是由每日經濟新聞自主開發(fā)的寫稿機器人。目前,每經小強只覆蓋國內A股證券投資領域,由每日經濟新聞證券新聞部建立專門的數據分析團隊,專注模板設計。每經小強實時監(jiān)控網絡及交易所海量證券市場數據,根據不同模板的觸發(fā)條件,即時生產相應稿件并發(fā)布;全程智能執(zhí)行,無需人工干預。
每經小強依托市場實時行情數據以及海量歷史數據,選擇針對性的大數據分析和處理工具,在及時性和全面性方面具有突出優(yōu)勢,為投資者提供智能投資決策支持。每經小強一直在完善和進化,信息的覆蓋和價值都在持續(xù)提升;同時,涉及領域還可以從證券投資擴展到宏觀、金融等,呈現形式可以從文字延伸到圖片、音頻等。
每經問答,在每經APP和今日頭條問答社區(qū)同時開通,通過全民問全民答和大咖入駐解答用戶提問的方式,對熱點新聞進行更及時和個性化的解讀。用戶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財經問題向大咖、每經記者或者其他用戶提問,而記者在回答提問時,又可以將新聞稿件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二次傳播。每經問答自今年6月底開通以來,已獲1.3億人次閱讀,并名列今日頭條財經問答領域排行榜第二名。
新時代成都日報錦觀這樣表達
成都日報記者吳喆
12月26日,第五屆中國新興媒體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大會在蓉開幕。新時代新表達,借助媒體融合之力,成都日報以錦觀新聞客戶端為龍頭的新媒體矩陣,不斷創(chuàng)新內容生產方式,新媒體作品精彩紛呈。同時,依托全媒體多平臺傳播,黨報新媒體宣傳報道的影響力傳播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創(chuàng)新內容生產精彩作品在全國連連獲獎
成都日報錦觀注重新媒體表達的多樣性,圖文、視頻、H5、動畫、手繪、說唱、真人秀&;&;不斷創(chuàng)新內容的表現形式,新媒體作品被連連點贊。
為獻禮黨的十九大,錦觀策劃制作了系列皮影評書動畫視頻《洋盤成都人的幸福生活》,聚焦成都的交通之變、環(huán)境之變和人才引進政策之變。在由人民日報全國黨媒公共平臺發(fā)起的全國黨媒攜手邁入新時代十九大融合報道精品100展示活動中,該作品登上優(yōu)秀作品榜單,同時還獲得了評委特別推薦作品稱號。在第五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媒體融合發(fā)展峰會上,該作品榮獲2017全國黨媒優(yōu)秀原創(chuàng)視頻十佳創(chuàng)意獎。
除了《洋盤成都人的幸福生活外》《小錦rap首秀說唱成都變化!》也很亮眼。該作品采用時下最熱門的新媒體產品形式,總結十九大的重要思想及成都5年來的發(fā)展變化。在由中國報業(yè)協(xié)會主辦的中國報業(yè)十九大融合傳播峰會上,該作品榮獲中國報業(yè)十九大融合傳播優(yōu)秀作品十佳(影視類)。
此外,在全國副省級城市黨報首屆新媒體融合案例評選中,錦觀推出的動畫《接下來五年成都什么模樣?黨代會劇透未來》榮獲媒體融合優(yōu)秀案例獎;H5《黨代會這些熱詞你需要掌握》榮獲媒體融合案例獎。
多平臺展示新媒體集群唱響主旋律
早在2014年8月,成都日報的媒體融合之路已經確定,將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fā)展作為報社在今后一段時期的總體發(fā)展戰(zhàn)略。目前,成都日報已構建起兩微一端一屏一網的新媒體傳播矩陣。
作為成都日報新媒體集群的龍頭產品,錦觀新聞客戶端也是成都市時政類新媒體的龍頭產品,是主流人群了解成都發(fā)展的首選媒體。錦觀新聞客戶端在時政領域深耕細作,致力于傳播黨和人民的聲音,為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加快成都經濟社會發(fā)展,提升成都城市形象,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錦觀新聞客戶端的下載量超過500萬;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粉絲數超過440萬。
作為成都地區(qū)唯一擁有電子閱報屏的媒體,成都日報電子閱報屏已遍布全成都22個區(qū)(市)縣。Go成都雙語網站訪問量已達400萬次。在11月舉行的全球移動互聯網青島峰會暨第三屆中國傳媒融合發(fā)展年會上,成都日報錦觀新媒體集群獲評中國新媒體年度最具價值品牌。
紅星新聞:生猛出世,路還長
成都商報記者王垚
今年春節(jié)剛過,騰訊企鵝號TOP文章排行榜發(fā)布100萬+最具影響力文章排行榜,運營一周的紅星新聞累計閱讀量近3000萬,強勢入圍。
紅星新聞憑借金正男遇刺事件一戰(zhàn)成名,從馬來警方拿到獨家消息,為群眾提供了最專業(yè)有料的內容。對此,騰訊企鵝號的評價是:好賬號和好內容永遠不怕晚!
這樣的橫空出世,讓紅星新聞站在了高起點上,格外引人關注。但令人意外的是,高起點的紅星在聚光燈下一路節(jié)節(jié)攀升,率創(chuàng)業(yè)界神話。金正男被刺事件后,接下來的穿山甲公子事件、武漢面館殺人案、女留學生英國遇害等一系列國內外重大事件,紅星新聞都在第一時間推出原創(chuàng)獨家報道,一時紅星閃耀、震動業(yè)界。
刺猬公社、騰訊傳媒、傳媒大觀察、藍媒匯等頗具影響力的行業(yè)公號紛紛發(fā)文研究紅星現象!秾TL紅星新聞總編輯:彪悍的底氣何來?因為咬牙保留了優(yōu)質團隊》《紅星新聞突然很火,火得好像大家沒見過新聞一樣》《新生的紅星新聞生猛的感覺久違了》&;&;
紅星新聞的誕生,讓互聯網時代關于優(yōu)質內容價值的討論,掀起了高潮。
其實,紅星新聞是依托成都商報強大的新聞采編資源和能力、圍繞社會新聞熱點事件、定位全國、主打調查新聞和深度報道的一款原創(chuàng)新媒體項目。目前,紅星新聞已推出微博、微信,并通過自身產品矩陣和今日頭條等平臺進行多渠道分發(fā),并長期入選今日頭條媒體榜新媒體TOP10、騰訊芒種計劃TOP10等榜單。
作為成都傳媒集團進軍移動傳播的沖鋒號,紅星既是成都傳媒擴大全國影響力的入口,也是成都商報深耕內容創(chuàng)業(yè)、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的重要抓手。據紅星新聞相關負責人介紹,組建團隊時,成都商報將首席記者最多、突破能力最強的新聞中心團隊整體平移,同時還抽調了其他板塊的精銳力量補充其中,形成了一支極具戰(zhàn)斗力的國際國內新聞尖兵。
紅星的一炮打響,甚至引發(fā)了傳媒界兔子與現場的討論有業(yè)內人士感嘆,正規(guī)新聞采訪能力正隨著大批紙媒的轉場退場而流失,二手信息過剩,新聞事實的生產能力嚴重不足,自媒體都想從帽子里變出兔子,奔赴在新聞現場的記者卻越來越少,事實不夠用了。該負責人稱,發(fā)揮新聞專業(yè)主義扮演優(yōu)質內容的供應商,正是紅星新聞得以問世的原因之一。
調查新聞和深度報道是紅星的內容基石。據了解,下一步,紅星新聞,將堅守產品定位,通過樹立調查新聞品牌,擴大原創(chuàng)報道影響力,豐富題材類型,提升業(yè)務技能等方式,持續(xù)發(fā)力。紅星新聞承載著成都商報的轉型期望與報人理想,無論技術、渠道、形式如何拓展,《紅星》作為主流媒體的價值取向是不會變的。
匯集百萬志愿者打造公益新媒體雷鋒熱線首創(chuàng)全民共享公益平臺形成全國影響
近年來,成都晚報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思維,開全國先河,打造由兩微(成都志愿者微博、微信)、一端(成都志愿者客戶端)、一網(成都志愿者網)、一線(雷鋒熱線)構成的成都志愿者新媒體矩陣,為志愿者個人和組織實現數據共享、項目對接及參與交流,提供了高效暢通、及時穩(wěn)定的便捷通道,創(chuàng)新性打造公益新媒體。成都晚報社在志愿公益服務領域的努力,五年內三次獲得中宣部表彰,十次獲得省委宣傳部獎勵。
2012年,在成都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成都傳媒集團的指導支持下,成都晚報社建立成都志愿者網,成都志愿者APP也于2015年3月正式上線。截至目前,成都志愿者網(APP)注冊志愿者人數已達到208.25萬,其中建成區(qū)注冊志愿者人數為795554人。注冊志愿服務隊伍達到21477支,共發(fā)布志愿服務項目超過13.58萬個,平均每天超過67個。
通過志愿者網(APP),可實現志愿者注冊、線上培訓、志愿項目發(fā)布招募、志愿活動分類查詢、志愿服務時長記錄、志愿活動展示、公益資訊傳播等功能。此外,成都志愿者網(APP)已實現基于志愿者地理位置的項目地圖查詢。
2015年3月,成都晚報社在全國媒體中首推所有人幫所有人的全民共享公益平臺雷鋒熱線,在開設報紙專版及熱線電話(028-81234567)的基礎上,不斷挖掘自身特色,推出互聯網新媒體矩陣,包括微博(新浪微博@雷鋒熱線)、微信(雷鋒熱線微信公眾號)、多個線上社群(QQ群、微信群)、公益直播等產品,形成線上、線下系統(tǒng)化全媒體矩陣,實現公益信息的全時、全域、全媒體、全渠道、全互動傳播,立足推動實現全民學雷鋒、凡人做善事的良好社會氛圍。
近年來,成都晚報組建了包括志愿者、公益組織、愛心企業(yè)等參加的雷鋒熱線愛心聯盟,為需要幫助的人群與提供幫助的個人或組織牽線搭橋。目前,雷鋒熱線愛心聯盟已吸引了3000多個社區(qū)、1153支愛心團體及100余支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加入。
立足成都的同時,雷鋒熱線不斷突破地域限制,力求實現服務與需求的精準對接。去年以來,雷鋒熱線主動將合作伙伴延伸至全國,現已逐步與人民網、南方都市報、都市快報等全國30余個城市150家主流媒體建立聯系,形成志愿公益聯盟,組建了雷鋒熱線全國聯盟。
雷鋒熱線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社會效應呈裂變式增長,收獲多個獎項。2017年,雷鋒熱線獲得由中國報業(yè)協(xié)會頒發(fā)的2017傳媒創(chuàng)新合作項目獎項;獲得由8所高等新聞院校聯合今日頭條共同頒發(fā)的2017年度潛力項目獎項;先后獲得四川新聞獎二等獎、成都新聞獎一等獎;被成都傳媒集團授予精品欄目稱號。2016年,雷鋒熱線獲得成都市十佳志愿服務項目稱號。此外,雷鋒熱線還引起了新華社、《光明日報》、人民網、等央媒關注,多次聚焦進行報道。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注冊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