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IM以外,「畫音」還設(shè)計了“故事”模塊,類似視頻版的QQ空間,讓用戶以視頻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活。
“故事”類似于視頻版的QQ空間
從產(chǎn)品層面來看,基于視頻來收發(fā)消息的產(chǎn)品形態(tài),對用戶而言最大的門檻在于:大家并不習(xí)慣“露臉”。對此,的解釋是,「畫音」本身是定位在讓家人、密友之間擁有更好的溝通體驗。
在工作場景中,微信上有著大量的商務(wù)、陌生人社交,導(dǎo)致用戶不習(xí)慣于露臉,但認為,在和最熟悉的人溝通時,露臉甚至能讓彼此獲得更好的體驗,比如異地的父子、不常見的好友之間,如果能用視頻消息的方式“看到”對方,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社交、工具都不是對的路徑
事實上,「畫音」是團隊探索了2年的結(jié)果。最開始,這款產(chǎn)品的名字叫Pop而不是「畫音」,形態(tài)也和現(xiàn)在完全不同。
“社交”是團隊最開始嘗試的切入點。盡管她知道,IM是一個比社交更有機會的市場(因為溝通是更底層、更高頻的訴求),但是,最初從戰(zhàn)略上公司還是選擇了繞開IM——因為微信是這條路上難以撼動的產(chǎn)品。
最開始,Pop主推的是“故事”,即用類似視頻版QQ空間的形態(tài),讓用戶到這里分享生活、維持聯(lián)系。由于采用了空間的形態(tài),用戶不會像在朋友圈中面臨極大的社交壓力,這是一開始找到的機會點。
但嘗試之后,團隊發(fā)現(xiàn),雖然空間的形態(tài)可以減少社交壓力,不會有打擾別人,但這也增加了用戶互動的“難度”。對于一個社交關(guān)系還未形成的平臺來講,很難形成冷啟動的正循環(huán),反而讓用戶感受到被冷落的氛圍。
社交方向沒走通,團隊又將方向調(diào)整至“工具”,即做足夠好用的視頻編輯工具。但這一形態(tài)帶來的問題是:即使工具足夠好用,也很難從中長出社交關(guān)系——“用戶會認為,工具很好用,我使用工具就好,為何要在這里社交?”說。
兩個預(yù)想的切入點都沒走通,最終團隊才將切入點改回“聊天”,這個會和微信直面競爭的方向。
談及如何看用戶為何要從微信遷移到「畫音」這樣的信平臺上?稱,“我們不認為視頻是一種需求,而是一種語言,只是過去人們被工具限制了,無法使用這種語言”。
在她看來,思考的角度不是如何滿足微信沒有滿足的需求,而是如果視頻將成為未來一種最基本的信息載體、人類最基礎(chǔ)的溝通語言,在彼時的場景下,大家會用什么樣的工具來溝通?團隊至始至終的目標,都是找到這個解決方案。
接下來,公司將會在“攝像頭+5G”的趨勢下做更多探索,目前的“視頻IM”只是第一步,解決了碎片化異步溝通的需求,而在實時溝通等場景下,還有更多探索的可能性。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注冊
x
|